精美的彝族服饰、精巧别致的虎头帽、形态各异的挂件……麒麟区东山镇拖古村委会大罗白村张吉花家中,挂满了色泽鲜艳、别具特色的刺绣作品。隔壁的绣室里十多名妇女围坐在一起,一边飞针走线,一边唱彝歌,欢声笑语不断,使人不禁流连于质朴平实又生机勃勃的农家画卷中。
△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刺绣。
"我想把彝族刺绣教给更多村民,让乡亲们一块学,一起绣,一同卖,形成产业,共同致富。"从9岁开始学习刺绣一直绣到了现在,有着40多年"绣龄"的曲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吉花自豪地说。
(资料图)
张吉花所在的大罗白村共有64户、330口人。前些年,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地,由于产业单一,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。
"以前,在我们村很多妇女需要照顾家,又没什么技能,想找个班上很难。我就带领他们一起刺绣,只要愿意来的我都毫无保留的把刺绣的手艺教给他们,有行动不便的姐妹,我就上门教,送货上门让她绣,绣好我又去取回来。农闲时我们会聚到一起绣,唠唠家常、唱唱歌,大家都很开心。"张吉花乐呵呵地说着刺绣日常。
△刺绣产品展示。
2016年,该村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合作社,在张吉花的带领下,该村及边村落很多农妇被培养成技艺精湛的"绣娘"。合作社由刚开始的20余名绣娘,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70多名绣娘。绣娘们按件计酬,有些绣娘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,即使一些绣娘白天忙农活,晚上空闲时间才绣,一个月也可有1000多元钱的收入贴补家用。
2019年,张吉花被评定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随着名气越来越大,慕名来找张吉花学刺绣的人越来越多,刺绣产品的订单也越来越多,2022年,除帽子、背篼、围腰、挂件外,彝族服饰就销售600余套,套装售价均达2600余元/套。
△张吉花指导刺绣。
△各式各样的绣品。
"我们的刺绣产品都是采用传统的彝族刺绣手法,工艺独特、构图精美、色彩艳丽、寓意深刻,很多彝族同胞会特意找她定制婚服,今年已经接到2000多订单,目前三年的订单都已订满。"张吉花带领绣娘们共同致富的信心更足了。
△获评云南刺绣名村。
眼下,刺绣不仅成为大罗白村特色产业项目,还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,该村被评为云南刺绣名村。妇女们不再赋闲在家无收入,背着娃、绣着花、养好家的"绣娘",用自己的巧手"绣"出了好日子。
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张红仙 崔媛晶 段琼会 刘武俊 通讯员 曹文奇
关键词: 非物质文化遗产